

充电时,Na +从正极脱出,经电解液穿过隔膜嵌入负极,使正极处于高电势的贫钠态,负极处于低电势的富钠态,放电过程则与之相反。理想情况下,充放电过程高度可逆,Na +嵌入脱出不会破坏材料的晶体结构,因此钠离子电池为一种二次电池。

从材料端看,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主要差异在于正、负极材料及集流体不同,而电解液与隔膜可基本沿用锂离子电池材料。
从生产设备端看,制浆、涂覆、装配、注液、化成等为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生产共有的生产环节,钠离子电池可直接沿用原先锂电池的生产线,从而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并缩短产能建设周期。
此外,钠离子电池封装工艺也基本沿袭锂离子电池,同样分为圆柱、软包和方形硬壳三大类。因此,锂、钠电产业链协同将加速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进程。


1)正极材料:钠离子电池原材料储量丰富,成本低廉,据中科海钠,铜铁猛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成本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成本的 1/3 左右;
2)集流体:钠离子电池正、负极集流体均可采用价格低廉的铝箔(相比于铜箔),当前8um 电池级铜箔价格107元/kg,铝箔价格仅37.3元/kg;
3)其他环节:钠离子电池无过放电特性,允许钠离子电池放电到0V,可以降低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制造的相关成本,同时在零伏电压下的运输和存储成本可进一步降低。

目前钠离子电池处于推广期,原辅材料价格居高,有望通过材料和电池技术优化,降低正、负极、电解液等核心材料成本。2023年起,钠离子电池进入发展期,此阶段行业趋于规范化、标准化,低速电动车、大规模储能市场扩容推动规模效应将成为降本主要推力,钠离子电芯成本有望下降至0.4-0.5元/Wh。2025年后,伴随着需求端市场及供给端供应链的成熟,市场空间完全打开,钠电池成本有望下探至0.3元/Wh。

能量密度方面,钠离子电池在 100-150Wh/kg之间,远高于铅酸电池;
循环性能方面,钠离子电池循环次数普遍不低于 2000次,而铅酸电池循环寿命最高仅500次;
低温性能方面,钠离子电池-20℃保持率达 88%以上,亦优于铅酸电池。

低温性能方面,锂电池在低温下充电易析锂,而钠离子不会析出,故钠离子零下20℃电池容量保持率仍在88%以上,而磷酸铁锂电池容量保持率小于70%,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等低温环境难以应用;安全性方面,由于钠离子电池内阻比锂电池高,在短路的情况下瞬时发热量少,温升较低,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,具备更高安全性。

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测算,在储能系统投资成本中,初始容量投资成本一般占据初始投资的60%以上,主要用于电芯购置。钠离子电池初始容 量投资在500-700元/(kWh)。
在当前循环寿命水平下,钠离子电池/三元锂电池/磷酸铁锂电池/铅蓄电池储能系统LCOE分别为 0.51-0.59/1.07-1.29/0.74-0.87/0.95-1.23元/kWh,钠离子电池在储能系统的经济性最优。循环次数提升至8000周时,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LCOE将下探至0.2元/kWh,对于高价格敏感度的大型储能地面电站,钠离子电池有望凭借低成本优势而替代部分磷酸铁锂电池加速渗透。

与锂离子电池相比,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略低,钠离子电池应用于储能电站,虽然增加了安装设备及用地的成本。但是由于钠离子电池在充放循环中不用担心过放电的问题,放电深度可达100%,其实际可用容量近乎等于标称容量。
另外,由于钠离子电池的温度适应性较宽,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辅助耗能进一步降低。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,钠离子电池储能还可以通过电池结构和工艺创新设计,降低制造、运维和电池组替换成本,从而降低整个储能电站的度电成本。

储能技术已被视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储能系统在电源侧、电网侧和负荷侧的主要应用,在引入储能系统后,可以实现需求侧有效管理,消除昼夜间峰谷差,平滑负荷,高效利用电力设备,降低供电成本,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,也可作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、调整频率、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。
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技术,在大规模储能应用领域可充分发挥其低成本的优势,同时,在例如调频、启动电源等应用领域,钠离子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特性可以很好地支撑系统运行。
随着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网,电网调峰调频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。在发电侧,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可与火电机组配合,发挥其响应速度快、瞬时功率调节能力强等优点,提供调频调压服务。在AGC系统调度下,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可与风力、光伏等新能源系统配合,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,减少弃风、弃光率。此外,当新能源并网点电压瞬时跌落时,储能装置可提供紧急功率支撑,增强电网高、低电压穿越能力。
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到来,使储能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。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低成本、高效率的优势将在移峰填谷等应用场景中得以体现,可进一步降低输配电损耗,促进我国电力市场的完善。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,辅助服务市场的竞价机制也将日趋完善,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必将在竞价体系中占据优势。同时,当大规模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参与电力现货市场,也可通过现货市场交易模式获得电量收益。
在配电侧,配电网络的复杂性越来越高,温度、湿度等环境条件也对标准化的储能产品提出挑战,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因其宽温区特性,可适应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条件,提高分布式电源渗透率,提升配电网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。另外,利用储能系统在负荷低谷时储能,在负荷高峰时发电,平滑负荷曲线,通过储能系统降低基本电费,延缓设备扩容,改善电能质量,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。

此外,不断创新的生产工艺也将推动钠离子电池的成本进一步下降。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进步,预计钠离子电池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投入商业应用,并为能源储存领域带来一场革命。
数据来源:山西证券研究所、《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及经济性分析》,传艺钠电等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艾邦钠电网):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,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“微信群”,申请加入群聊